精致化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能力与素质建设初探

2014-12-26 10:25:03

    作为一个源于管理学领域的概念,精致化自被引入教育学理论体系后,其所提倡的诸如兼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等理念,便迅即成为教育界集中探讨的崭新话题。精致化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途径、方法、手段以及效果等微观层面,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深层次推进的必然结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精致化对辅导员能力与素质建设的重要意义

    1.  精致化是辅导员能力与素质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200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并对高校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队伍的能力与素质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之后,教育部于2005年、2006年相继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辅导员能力与素质的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按照上述文件的相关要求,在辅导员能力与素质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北京大学为例,在学生工作“四个转型”思路的指导下,学校更加注重辅导员的基层工作能力与素质,为实施“学生工作基础在基层”

    战略提供组织保障;更加注重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为创建“一流大学思政工作体系”筑牢人才基石。此外,各高校在辅导员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优等配套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现有的业绩面前,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辅导员能力与素质建设的宏观导向业已明确之际,我们对这一领域的架构搭建、细部梳理、创新发展等方面依旧欠缺深入理解。有鉴于此,从微观视角出发,探求精致化条件下的辅导员能力与素质建设方法,已经成为推动广大辅导员能力与素质科学发展、初步构建较为完善的辅导员能力与素质结构的紧迫现实要求。

    2.  精致化是辅导员能力与素质体系构建的方向指针

    根据社会学中关于角色理论的通说,角色是个体符合社会期望实现其身份的权利和义务的特色行为模式。构建辅导员能力与素质体系,就必须首先明确辅导员在实践中的角色定位和角色扮演。尽管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众说纷纭,但“管理者”和“教育者”毫无例外是辅导员们需要充任的核心角色。因此,辅导员的能力与素质体系构建就应当以如何当好“管理者”和“教育者”为核心议题。而在新形势下,精致化正是有效破解这一难题的理论航标。

    具体而言,一方面,精致化是一种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注高度统一、相互融合的管理理念。这就要求作为“管理者”的辅导员不仅要具备定量测算、技能培训和激励设计等传统意义上的科学管理能力,还须拥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开展工作以及提供“定制化”服务的相应素质。这对辅导员的管理与服务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精致化还是一种兼顾育人过程与育人效果的教育模式理念。这就要求作为“教育者”的辅导员不仅要重目标、重绩效,树立一定的“结果导向”意识,还须深谙资源整合之道,着力于整个教育过程的“精耕细作”,从而最终实现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安排的科学性、教育设计的最优性和教育方法的艺术性。

    3.  精致化是辅导员能力与素质不断提升的必由之路

    通过对中央16号文件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项具有极端紧迫性和重要性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复杂性与系统性兼备的长期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工作,其实施效果必定无法在短期内得以充分显现。因而,在精致化的视角下,就需要广大辅导员始终保持自省意识和进取精神,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工作主题,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开启“创新”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发展的“永动机”。简言之,就是将辅导员自身的内在素养和价值追求,与组织中“鼓励首创精神”的外在氛围营造紧密结合起来,持续、有效地促进辅导员能力与素质的精致化跃升。

    二、精致化视角下辅导员能力与素质的内涵研究

    1. 列举与提炼,梳理能力与素质类型

    对辅导员能力与素质建设进行深入探讨,首先需要厘清辅导员能力与素质的主要类型。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精致化理念对辅导员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这一问题的“精致化解答”。

    从辅导员素质的角度来看,拥有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是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在精致化背景下,辅导员既要保持自身政治信仰坚定、忠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又要善于(甚至精于)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帮助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传”,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形成优良道德示范,又要重视研究青年现象、探索青年心理,持续使自己与青年“处于同一个话语体系之内”,用青年“听得进去、接受得了”的方式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从辅导员能力的维度分析,为妥善应对和处理学生工作中的庞杂问题,辅导员不仅需要掌握多学科文化知识,通晓国家和学校有关就业指导、奖励资助、心理咨询、素质教育、党团事务等方面的大量法规政策;而且要以精致化为标准和导向,着力在工作中锻炼和提升沟通与表达能力、规划与执行能力、分析与预测能力、处置与应急能力等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与此同时,辅导员还需要高度注重细部环节、缜密设计业务流程、持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实现“结构化问题程序化处理,非结构化问题个性化解决”,在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不断获得自身能力提升,稳步实现自身发展目标。

    2. 归纳与整合,构建能力与素质结构

    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能力与素质的结构性与综合性。在这一背景下,就需要我们利用前文分析的结果,根据精致化理念,在探求对辅导员能力与素质新要求的基础上,引入一套新的辅导员能力与素质结构框架。

    首先,思想政治素质是辅导员综合素质的灵魂,在辅导员的能力与素质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运用常规方法做好思想引领工作的同时,辅导员必须按照精致化理念的要求,充分结合新形势下的媒介技术特点,借助多元化的信息手段与交流平台,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青年思想动态,科学引导学生理性认识社会、正确辨别是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常规工作能力是辅导员综合能力的主体,在辅导员的能力与素质结构中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在精致化视角下,辅导员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师--生说教”模式,而是要更多地在“服务”上下功夫,实现学生工作的全方位“范式转换”。具体而言:一要实现工作内容的针对性。以奖助帮扶为例,在保证资源到位的同时,要针对不同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因人而异”地设计相应的工作方案施予帮助,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二要实现工作安排的科学性。以心理咨询为例,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营造沟通情境、拉近“交流距离”,实现由传统“师生辅导”模式向“朋辈辅导”模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自我调适能力的逐步提高。三要实现工作设计的最优性。以就业指导为例,要进一步强化就业能力的培养和信息手段的运用,为广大学生提供集生涯规划、技能培训、信息发布、实习见习、择业指导、手续办理等环节为一体的“层层递进,无缝对接”的精致化就业指导流程;以党团事务为例,要      以“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为基本指针,总结工作经验,开展团建创新,夯实党团组织的建构基础。四要实现工作方法的艺术性。在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中,辅导员更应着力培养自身的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在组织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努力改进业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改进工作态度,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在教育、管理和服务上的需求。

    第三,学术创新素养是辅导员综合能力的结晶,在辅导员的能力与素质结构中起着助推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成学生工作各项任务的过程中,精致化理念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创新能力,能够勤于思考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善于求索工作中存在的客观规律,进而将工作经验系统化、结构化和抽象化,形成具有一定独创性、可行性与持续性的制度和程序体系,不断推进学生工作系统的“学习型”组织建设进程,为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 分析与评估,提高能力与素质效能

    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精致化并不是“某种具体的模式、标准和目标,而更是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至善至美的工作境界”。在明确了辅导员队伍能力与素质建设的基本方向后,建立一个符合精致化要求的、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便成为了衡量辅导员工作效果、促进能力与素质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辅导员工作具有系统性特点,对于其能力与素质评估体系的构建既要做到横向延伸、覆盖全面,又要满足一定的纵向深度,突出绩效评估理念,符合学生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笔者拟提出如下简要思路:一是从横向维度分析,在辅导员能力与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下,相应设立思想政治素质、常规工作能力以及学术创新素养 3 个二级指标体系,主要侧重对辅导员工作精致化开展进行评价和指导;二是从纵向维度审视,在分析评估时,要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为原则,运用发展眼光,“不仅要看辅导员工作的完成情况,还要看辅导员工作在其工作对象上产生的效果”,有效协调好量化评估、定性分析与人本管理之间的关系,精益求精、不断雕琢,科学合理地评价辅导员工作。

    三、精致化视角下辅导员能力与素质的三个转变

    1. 在思想引领方面,实现从“传声筒”到“好翻译”的转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是辅导员需要扮演的基本角色。以共青团干部为例,这一角色的根本要求即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统方法是将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准确无误”地输送、传达给青年,通过辅导员这一“传声筒”,顺畅、高效地实现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间的“无缝对接”。然而在这种表面的“无缝对接”背后,却隐藏着较为严重的、传播学意义上的“传--受分离和分立”状态。这种状态发轫于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资源不均衡、地位不对等状态,任其发展,势必会导致双方主体之间的不信任、不合作,甚至诱发抵触和逆反情绪。

    而在精致化背景下,辅导员对于思想引领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就要从主要关注“做什么”,转变为在“做什么”的基础上考虑“怎么做”和“如何做得更好”,更加注重以受教育者的特点作为知识(及其传授方法)选择的依据。这样一来,辅导员的就会有意愿、有动力深入广大学生、把握时代脉搏;共青团干部就会更加自觉地探索青年“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所产生的新趋势、新变化,更加有效地“运用青年人喜欢的沟通、联络、交流、聚集方式以及青年人喜欢的语言风格和逻辑与青年交流,用真理的力量去影响青年”,进而也使得辅导员自身实现了由“传声筒”到“好翻译”的“华丽转身”。

    2. 在成才服务方面,实现从“勤服务”到“善服务”的转变

    如前文所述,作为战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高校辅导员的职责非常宽泛,除开思想引领以外,尚涵括行为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以及奖助管理、学生党务团务等众多项目,且工作内容带有很强的交叉性,其角色扮演则随之具有了一定的多重性特点。有鉴于此,许多高校倡导并启动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进程,总结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就北京大学而言,学生工作系统“小机关,多中心”的机构格局调整,业已形成了以专门机构解决第二课堂建设、心理咨询服务、奖励资助管理、就业创业指导等问题的典型模式。
   在既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仍应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层面的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配置,并不能根本改变基层院系“一根针应对千条线”、疲于繁杂事务工作的局面;单纯的敬业精神教育与师德师风培养,也无法从本质上转变大多数辅导员“勤杂工”、“消防员”的角色定位。因此,在精致化条件下,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关照就不能仅停留于“勤服务”的水平,而应逐步向“善服务”转变。具体而言:一要突出技术导向,善于运用手机、网络等新通讯、新媒体工具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二要吸收科研成果,善于借鉴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的既有知识提升服务质量;三要体现工作艺术,以高度的创造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盘活服务体系。此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可适当借鉴以德国和法国高校为代表的“外部事务型”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善于依托外部专业机构与人力资源,有效缓解基层辅导员压力,推动服务水平发展。

    3. 在创新素养方面,实现从“用理论”到“出理论”的转变

    辅导员创新素养的培育,不仅关系到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生涯与未来发展,更关涉到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生机活力与育人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辅导员的创新素养建设存在着“工作创新多,理论创新少”,也即“利用理论创新工作多,从工作中提炼理论少”的问题。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源于教育理论(尤其是德育理论)在实践中所显现的“非自足性”;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缺乏总结提炼、疏于规律把握的现实问题。

    突破这一瓶颈,迫切需要我们通过精致化理念的不断推广、实施,在辅导员队伍中树立科学的理论研究意识:以问题为导向,边教育管理,边探索新知,从而不断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宝库。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岗位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进修深造以及针对性培训等一系列配套环节的建设,下大气力营造“打破常规思维定势,持续优化工作效果”的良好氛围。